不久前,山西省忻州市一学校,教师王慧(化名)刚开始讲课,学生突然哄堂大笑。王慧回头一看,吓了一跳,电子白板一角赫然出现一位衣着暴露的年轻女子。
“课堂多媒体教学是联网的,经常有软色情、暴力、游戏广告弹出来,这给学生的影响非常不好。”王慧无奈地说。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5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46.0%的未成年网民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其中,淫秽色情、血腥暴力等内容占比均在20%左右。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副校长马宏认为,随着网课和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这些不良信息正在侵入课堂。“有些不良信息,拦截软件拦不住,只能靠老师手动去关闭,有时还会长时间停在屏幕右下角,让学生们分心。”
据了解,不良信息主要以弹窗广告形式“霸屏”,让儿童误入歧途。今年4月,贵州一名小学生网课期间因为好奇点开不断弹出的游戏广告,结果花掉母亲6000多元。5月,天津市地方法院审理一起未成年人猥亵儿童案,作为法律援助方的天津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付佳直言:“未成年人性犯罪与弹窗广告中的暴力、色情信息密切相关。”
弹窗广告是PC端网络为主流时的老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一问题又向移动网络蔓延。
弹窗广告在业内一直争议很大。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弹窗广告备受网民批评但长期存在,是监管部门与广告业妥协的结果。“我国互联网生态基本是免费的,一些网站、软件只能以流量变现、广告来养活自己,这成为弹窗广告的动机源头。”
大量霸屏但不容易关闭和包含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弹窗广告屡禁不止,违法成本低、惩罚力度弱是重要原因。付佳介绍说,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对弹窗广告违法行为处以顶格罚款,也只有3万元,对违法者的惩戒作用有限。
同时,左晓栋介绍说,弹窗广告是以追踪个人信息为基础的。“这种情况下,广告商可以精准地追踪用户的个人喜好,精准投放。”
特别是,疫情期间大量中小学生通过网络上课,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有媒体暗访南方一家广告公司了解到,公司以1万元100万条弹窗的价格,通过年龄、搜索记录等方式锁定学生群体,定向精准推送。广告公司负责人李经理直白地说:“学生的钱比成人的钱好赚。”
多位专家、教师、学生家长认为,疫情前学生上网受到家长、学校管控较多,但疫情发生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对接网络,学生与网络的关系更紧密,要尽快为他们打造干净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