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为确保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现按程序进行公示:
项目名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
公示公告类型:批前公示
用地类别:城市建设用地
公示类别:专项规划
用地位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公示期限:30个自然日
公示日期:2024年10月21日
截止日期:2024年11月19日
经办单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咨询电话:0371-58551662
附加说明:查询详细内容,请出示身份证明,到我局办理相关手续后查询。依据《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河南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特此公示。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期限内向我局反馈,逾期未反馈,将视为无意见。
详细内容:1.规划方案简介
2.附图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
规划方案简介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全域,面积为747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23-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7年,远期至2035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展望至2050年。
三、规划目标
巩固航空港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服务五大战略定位、五大中心建设,形成以交通为引领的国际物流枢纽和交通强国示范区,为航空港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建设以人为本、绿色高效的航空城,提供有力支撑。
四、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一)铁路网络
积极谋划落实城际铁路通道,重点完善普速铁路网络及联络线,战略预留超级高铁通道,规划形成“高铁+城际+普铁+专用线”铁路网络总体布局。
(二)航空系统
持续完善机场北货运区功能,分阶段实施机场三期建设工程,满足远期机场1亿人次旅客吞吐量和500万吨货邮吞吐量的设施能力。
(三)公路网络
构建形成“三环”高速网络+“十字”准高速的对外集散道路系统,以及“两横五纵”的普通国道系统和“五横四纵”的普通省道系统。
(四)水运系统
推进《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实施,与贾鲁河、北康沟河航道改造同步启动郑州港建设。
五、枢纽体系构建与能级提升
(一)客运枢纽体系
客运枢纽分为综合性枢纽、功能区枢纽、片区组团枢纽三级,综合性枢纽为新郑机场综合枢纽、航空港站综合枢纽,功能区枢纽为大关庄站枢纽、孟庄站枢纽、双鹤湖城际站枢纽,片区组团枢纽包括园博园城际站枢纽、科创城城际站枢纽、东南客运中心站枢纽等。
(二)货运枢纽体系
货运枢纽分为国际性物流枢纽、全国性物流枢纽、区域性物流枢纽、配套服务性物流枢纽四个等级,国际性物流枢纽为新郑国际机场、国际陆港东站,全国性物流枢纽为航空港站、动车所高铁物流集散中心、国际陆港西站,区域性物流枢纽为物流园区、郑州水港。
(三)航空港站效益提升
精细化识别航空港站的客流腹地,开行和加密客运班次,协调推进许昌东至许昌北高铁连接线建设,远期完善腹地城际铁路网络,同步优化调整高铁和城际列车运行组织,支撑航空港站的功能定位。
(四)国际陆港能级提升
提升中欧班列规模和质量,逐步提高东盟班列开行规模。谋划开行国内集结线路,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完善普铁线路网络,优化铁路枢纽总图,统筹解决郑州国际陆港的铁路通道能力制约和距离编组站较远的问题。
六、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一)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落实郑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构建与主城区高效互动、航空港区内部成网、都市圈互联互通的开放式、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连接功能中心和重要客运枢纽,支持航空港区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均衡发展。
(二)常规公交干线走廊布局
规划期内形成“一横二纵”的对外公交干线走廊(“一横”为淮海路,“两纵”为机场高速-京港澳高速、豫州大道)、“三横三纵”的航空港区内部公交干线走廊(“三横”为太湖路、迎宾大道、苑陵路,“三纵”为华厦大道-梅河路、荆州路-梁州大道、徐州路)。
七、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一)道路等级与网络组织
航空港区城市道路网络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构成。推动郑州中心城区道路网络从主城区“单心放射式”格局,向“主城区+航空港区”双核网络化格局转变。
(二)快速路网络
规划期内形成“六横六纵”的快速路主骨架。
(三)主干路网络
主干路分为Ⅰ级主干路、Ⅱ级主干路和Ⅲ级主干路,Ⅰ级主干路为“四横五纵”,Ⅱ级主干路为“六横八纵”,Ⅲ级主干路为组团内网络,共同形成“方格网”状主干路系统。
(四)次干路和支路网络
各功能组团内部构建次干路和支路网络。
八、绿色智慧交通
(一)新能源货车应用示范
推进新郑国际机场、国际陆港、郑州港内部短驳、转运车辆新能源化,打造空铁联运新能源重卡示范线和水联运新能源重卡示范线,推进航空港区内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车长4.5米及以下)新能源化。
(二)低空经济发展示范
以苑陵故城、园博园、双鹤湖为特色构建低空旅游观光线,以中原医学科学城、北部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内重点商圈为支撑构建无人机外卖配送示范区,以物流园南区为支点开展城市物流配送等货运场景应用示范。
九、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分为主导发展区、优先发展区、均衡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四类。构建“4+18+3”慢行交通体系,包括4处一级驿站,18处二级驿站,3级健康街道(重点健康街道、交通型健康街道、一般健康街道)。
十、停车系统
制定居住地、工作地、公共停车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停车泊位供应政策,构建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与绿化带停车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供给体系,基本满足居民拥有小汽车的停车需求,调控机动车的动态停车需求,引导居民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出行,维持城市动静态交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