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驾驶叉车搬运货物。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郑州航空港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货运车辆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大门驶出。 本报资料图片
初春时节,美丽的西南边陲风景如画。
3月4日至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来自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考察团却无心欣赏这旖旎风光,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南宁国际陆港、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有限公司、崇左凭祥产业园区、友谊关口岸……学习先进做法,交流发展经验,推动合作落地。
半年来,郑州航空港与南宁互动频频,中原大地、八桂大地正跨越山河向对方热情靠拢。
2024年9月23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前夕,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局长郭利超与时任南宁市五象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黄立基代表双方在战略合作协议上郑重签字,标志着郑州航空港区与南宁五象新区正式“结亲”。
2025年1月13日,由南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小强带队的南宁五象新区考察团来到郑州航空港,学习港区机制体制、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动产业协同和物流枢纽联动发展。
站位全局谋一域,干好一域促全局。唯有加快融入、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整合更多力量、集聚更多资源、助推更大增长,才有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强大底气——郑州航空港不断组团北上、南下、东出、西进,谋求合作共赢,“亲朋”已遍布四面八方。
1
广交“新朋友”,打开开放发展新局面
去年以来,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高级专员季大凯,就和深圳、上海等地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建立起“热线联系”。
上海某重点企业以园区招商运营、企业专业服务、科创产业投资为主业,经过数十年园区开发实践,已成功培育多个著名园区品牌,是中国服务业龙头企业。
“我们有中原市场巨大潜力、交通大动脉等优势,上海的龙头企业有服务海量外贸型企业、专业服务团队等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和合作空间都很大。”季大凯介绍,双方将共建孵化平台、共享区域资源、共促产业发展,整合沪豫两地创新资源,招募优质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在全国打造临空科技创新拓展示范基地,着力将郑州航空港区基地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合作城市模板。
目前,双方已签订合作协议,由双方共同打造的产业园已启动建设,将提速航空港口岸、外贸和保税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南方向有南宁五象新区,向东有上海龙头企业,在口岸部门的推动下,郑州航空港向北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签署区域合作协议,向西与银川综保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向东南与金义综合保税区签署区域合作协议,向南与深圳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国内广交“新朋友”,国外拓展“人脉”忙。
2023年12月25日,智利阿里卡州同郑州航空港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之后,2024年7月3日,智利阿里卡州驻郑州经贸联络处在郑州航空港正式落成,将对双方在更广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4年8月25日,以“空中丝路,榴莲带路”高端水果进口为主题的研讨会在郑州航空港区举行,参与的有包括马来西亚农业部秘书长在内的100多名政府官员、企业家,共谋打造“榴莲之都”。
2024年10月23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州长苏尔丹加济耶夫率队来到郑州航空港,走进国际公路运输河南集结中心,与港区TIR企业交流座谈,约定要常来常往“走亲戚”。
促成柬埔寨与河南企业的产业合作,和俄罗斯第八大城市喀山的重点企业展开合作,GMS(大湄公河次区域)线路拓展东盟市场……
口岸在空港、亲朋遍八方。全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强与各方的合作,郑州航空港区正在以开拓的思维、开阔的胸襟,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口岸经济新优势。
2
不忘“老朋友”,推动口岸更加便捷高效
2024年,郑州航空港口岸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8月,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正式下发文件,批复同意我省“以郑州航空口岸、郑州铁路口岸智慧口岸试点建设为起步,统筹做好全省智慧口岸建设”,标志着两个口岸获批国家智慧口岸试点。
8月底,海关总署口岸公共卫生核心第五考核组对郑州航空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工作开展考核。经考核组资料审核、考试测评、口岸实地检查等一系列环节,郑州航空口岸最终以95.01的高分顺利通过考核,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奠定基础。
9月20日,国际公路运输河南集结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全国第三个、内陆地区首个由IRU(国际道路运输联盟)认证的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助力我省初步形成“北上、南下、西进”的国际公路运输网络……
口岸的进步发展,离不开相关单位的密切协作。“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郑州航空港高度重视与郑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及郑州海关所属新郑海关、郑州机场海关等口岸联检单位的关系,在合作中增强互信、凝聚共识,形成共同守护口岸、发展口岸的强劲合力。”郭利超说。
和新郑海关加强合作,实现多个“全国第一”。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郑州新郑综保区全国第一家开展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作;新郑综保区率先启动“区港一体化”模式,搭建“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大通关模式;国际公路运输越跑越快,“跑出”中部地区首票冻肉类TIR进口业务、全国首单TIR大件运输业务、全国首票TIR鲜切花业务等。
和郑州机场海关、郑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协作不断升级,郑州航空口岸多项业务创佳绩。2024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82.51万吨,同比增长35.76%,其中,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47.17万吨,同比增长22.63%,排名全国第五。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851.1万人次,同比增长12.44%。推广郑州航空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24年全年免办签证入境1.9万人次,同比增加10.1倍。
和联检单位共同保障重大活动。2024年8月25日,1500箱、净重15吨、10个品种的马来西亚鲜食榴莲结束包机旅程,首航落地郑州航空港,这也是马来西亚鲜食榴莲第一次进入我国境内;12月11日,中原交通枢纽创新发展推介会成功举行,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赴一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时代之约。
密切沟通,加强协同,助力我省口岸更加便捷高效,7×24小时通关保障、货物出口“提前申报”、电子口岸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顺利推行,郑州航空港正奋力开拓出高水平开放新天地。
3
新老共携手,探索构建国内国际“大三角”
携手新老朋友,郑州航空港区正在谋划“一盘大棋”。主货源来自义乌、深圳,物流主通道由航空港协同,画出国内国际双循环“大三角”。
义乌凭借其完善的市场体系、丰富的商品种类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成为全球小商品的重要采购和分销中心。出口需求极大,运力相对短缺,仅需要外地补齐的空运缺口每年就达20余万吨。
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中心,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电子信息产品具有时效性强、附加值高的特点,对物流运输的时效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
“郑州航空港正好和义乌、深圳优势互补,可以有机结合。”季大凯说,由郑州航空港、义乌、深圳组成国内国际市场循环“大三角”应运而生。
通过郑州公路枢纽的集散功能,义乌小商品经中老铁路、中越公路快速直达东南亚市场,运输成本降低25%;发挥港区航空运输的快捷性和铁路运输的大运量优势,空铁联运为深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欧洲提供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运输时效提升30%。
“大三角”离不开港区“亲友团”的鼎力相助。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丰富的农产品通过冷链运输到郑州,利用郑州的冷链分拨能力进行存储和配送;俄罗斯的能源、中亚的矿产资源运往郑州,再通过郑州的交通网络进行国内调配或加工后出口。同时,进一步巩固TIR车辆的传统优势,将国产机电产品、工业制品等运往中亚五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由东南亚、中亚五国、俄罗斯等国际上的新朋友组成的国际“大三角”已初具雏形。
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提供的一组数据相当可喜:随着多式联运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物流效率的提高,跨境运输成本将降低20%,中欧班列与GMS班列的衔接时效将提升30%。初步匡算,通过构建双循环三角物流体系,预计今年“双三角”区域贸易额有望突破3万亿美元。
“探索构建国内国际‘大三角’,代表着郑州航空港走出去积极寻求合作的信心和决心。”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2025年,航空港将继续加大与广西、云南边境口岸合作,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展南向通道。加密“中—俄”“中—吉—乌”路线班次,开通郑州至土耳其、白俄罗斯等新路线,扩大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业务。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大型货主加入国际公路集结中心……
结交更多的“亲朋好友”,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为我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贡献更多“口岸力量”,郑州航空港正在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