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四高四争先

航空港正少年 | “美”在航空大都市

来源:河南日报 日期:2025-03-07 08:42

位于郑州航空港的工业四路景观桥。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地铁郑许线,乘客正有序进入车厢。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郑州航空港城市风景美如画,楼房排布井然有序,与周边的绿地相映成趣。 刘畅 摄

配套齐全的安置小区,百姓满意的新家园。 本报资料图片

  乘飞机从高空俯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747平方公里的大地格外美丽。

  茂盛的树林、连绵的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毛毯,波光粼粼的水面仿如耀眼的翡翠,这是双鹤湖公园、郑州园博园、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

  一座座厂房整齐排列、成方连片,生产区井然有序,生活区熙熙攘攘,那是全球最大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基地富士康郑州科技园,那是比亚迪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那是刚刚建成投用的郑州国际陆港……

  一栋栋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建筑拔地而起,外有传统风、内有未来感,形如莲鹤方壶的是高铁郑州航空港站,商代古村落风格的是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盘旋而上形似DNA双螺旋结构的是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大楼……

  若是到了夜晚,万家灯火亮起,处处霓虹闪烁,是流光溢彩不夜城。

  产业兴旺尽显经济朝气,商业发达聚拢热闹人气,基础完善奠定发展底气——郑州航空港,好一座秀外慧中的国际航空大都市!

  1

  一杯咖啡,见证城市的蝶变

  2月17日,记者在办公楼下的一家咖啡馆采访航空大都市理论模型创立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约翰·卡萨达。伴着悦耳的音乐,品着醇厚浓香的咖啡,听着“卡教授”发表对航空大都市的见解,思绪不由回到11年前。

  2014年,卡萨达刚刚受聘为郑州航空港区首席顾问,并着手主导成立郑州航空大都市研究院。当时的郑州航空港,只有一座机场、几间厂房,剩下的是和别处并无二致的普通农村。

  卡萨达对郑州航空港的未来充满信心和热情,但他长期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在生活方面颇感不适。记者清楚地记得,卡萨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里没有像样的酒店,想喝一杯咖啡都喝不着”。

  如今的郑州航空港,诺富特、VOCO、兰欧国际等高档酒店先后投用,还有建国饭店、希尔顿逸林酒店等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中;咖啡馆更早已不是稀罕物,就连中原医学科学城、河南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的办公区域,随时都能提供不同口味的热咖啡。

  一杯咖啡,见证了郑州航空港的城市蝶变。

  据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局局长吕关谊介绍,郑州航空港围绕“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这一主线,坚持以“枢纽+开放”带动港、产、城、园融合发展,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标准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快速推进,生态环境快速改善,城市承载力快速提升,高品质现代航空都市初见雏形。

  立足国际视野、对标国际一流,邀请国际知名规划编制机构参与编制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高质量完成39项专项规划和747平方公里范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区最优城镇开发边界增加到406平方公里,构筑起“一核六心统六区、两轴双环嵌两廊”的一体化空间发展格局。

  目前,郑州航空港建成区面积131.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6.6%,基础设施覆盖面积22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现代航空城框架,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标准、空港特色”的城市地标建筑。

  建成区道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全区总通车里程突破620公里,建成直连直通、多方式有机衔接的区域快速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微循环”更加顺畅,持续开展“点亮航空港”和“打通断头路”行动,群众出行更加快速便捷。

  聚焦民生需求,完善相关配套,建成河南省职工文体中心、园博园、苑陵故城等公共开放区域,开通地铁城郊线、郑许地铁及城际孟庄站,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供给不断增加,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国际化水准不断提高。

  以产业需求和人口变化为导向构建区域协调、供需匹配、职住平衡的住房保障体系,提升优化人居环境,满足区内各类就业人员和安置村民的住房需求,为全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一张房票,圆了安居梦

  “房票能当钱,真的很方便。实惠又管用,圆咱安居梦。”3月5日,在郑州航空港瀚海航城小区,正在看房的业主、冯堂办事处居民张兴旺大叔笑容满面,用几句“顺口溜”表达对房票安置模式的欢迎。

  为破解传统安置方式安置周期长、财政压力大、房源单一等现实难题,2024年,郑州航空港紧抓政策机遇,在全省率先利用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全面推行房票安置。

  郑州航空港通过构建全流程工作机制、建立“房源超市”、开发房票核发结算系统、深入跟踪服务,打造房票安置新模式。全区约1.7万人选择房票安置,已累计认购商品房7500套。

  房票安置的推行进一步拓宽了安置渠道,缩短了安置周期,在实现征迁群众快速度、高质量安置的同时,加快了商品住宅项目盘活去化,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2024年,全区商品房网签面积同比增长16.8%,商品住房去化周期下降至约12个月,多个“保交楼”“保交房”项目顺利交付,圆满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房票安置“港区实践”吸引了省内外多个兄弟城市前来学习交流,是推进征迁安置改革的重要探索和有益举措。

  一张房票,圆了安居梦,也是郑州航空港建设过程中的创新之举。

  2024年,郑州航空港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区“大城建体系”,全面提升住建领域经济增长“硬实力”,实现了房地产发展止跌回稳、城建大提升、城中村改造大突破,保持了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全省遥遥领先,为高质量、快速度、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持续实施建筑业“招大引强”“提质增效”和“走出去”战略,做大做强“港区建造”品牌。2024年新引进建筑业企业118家,企业总数较2022年翻了一番,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增速全省第一。

  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资金,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国际陆港片区、科创城片区、双碳产业园、化工园区等片区配套道路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创新采用“预拨付”模式,构建资金审批快速通道,确保征迁资金第一时间拨付到位,缩短了征迁安置周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提速了项目落地进度,有力保障了中原医学科学城、汽车城等片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了城市的更新和发展。

  加快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尤其是在人才安居方面,共筹备人才公寓总套数超5000套,家具、家电配置齐全,精装修交付,实现人才拎包入住,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均可享受免租、租房补贴或租金优惠等福利政策……

  随着一个个创新举措接连推出,一个个建设难题相继破解,郑州航空港国际航空大都市崛起的脚步越来越快。

  3

  一张蓝图,激发建设新热情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为目标,在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上下功夫,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人民城市。

  据吕关谊介绍,2025年,郑州航空港城市建设要坚决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聚焦航空港区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围绕打好“九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抢劲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打造宜居宜业的航空都市。

  加快推进片区开发、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

  持续完善高质量空间规划编管支撑体系,依托郑州航空港科创投资集团等国有平台公司,深化运用“社会投资人+EPC+O”“F+EPC”等片区开发模式,推动航空枢纽港、国际陆港、汽车城、中原之窗、会展城等片区开发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快国际医疗健康城片区城市更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通车里程约6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推进新开安置房地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村民变市民”服务保障工作。

  超常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教医保”等群众生活需求,推出更多吸引年轻人落户的政策措施,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引进各类优质学校,谋划建设国际教育科创示范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联体和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中医馆标准化建设,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能力模式。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高端商业住宅,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住下来”“留下来”。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依托中原之窗打造国际航空都市不夜城,加快中原医科城国际交流中心、亚迪邻里中心、云港之城、鹤舞park(鹤首商业)等高端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中原地区新地标和港区CBD。以240小时过境免签为契机,围绕国内、国际商旅人群,建设地标性高端商业综合体,引入知名免税店、高能级品牌首店、米其林餐厅等业态,打造时尚消费地标。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核心,形成融合国际体检、高端康养、医疗、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圈,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创新合作示范区、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

  因势利导做足做好水文章。

  编制航空港区水系高质量发展规划,统筹排水、供水和景观水利用,打造集“生态水系、安全水系、活力水系、魅力水系、智慧水系”于一体的现代水系格局。规划新建第三水厂。全面开展河湖系统综合治理。挖掘南水北调干渠沿线闲置土地资源潜力,盘活现有河湖水资源与生态资源,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推动发展为主线,以服务民生为根本,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基础,持续强化责任担当,负重努力拼搏,全面推动住建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热情空前高涨,郑州航空港国际航空大都市呼之欲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