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赵天义
个人简介:赵天义,大营镇卢家村人。1933 年出生,1954 年入党, 之后开始担任卢家村党支部书记。
1.制定科学防风治沙方案
刚解放那时候,大营区不仅土匪多恶霸多,沙尘也是尉氏县最多的。和土匪恶霸比起来,大营受风沙危害的历史更为长久。大营区是一个一年四季大风肆虐、黄沙漫天的地方,因此,大营区就成了有名的穷乡僻壤。这里自然灾害很严重,水源也极为短缺,到处都是荒沙丘岗,好地少,赖地多,粮食产量也很低,灾害严重的年份,庄稼就会绝收,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
焦区长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他就深入农户家走访,研究防风治沙的办法。他把大家召集起来,在一块儿座谈,制定植树造林的方案。他决心带领全区的人民群众,和这个由来已久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根据“以林促农,以农养林”的工作思路,他总结出了“植树防沙,压柳固沙”的科学方法,在全区掀起植树造林防风沙、砸柳橛、压柳条的封固沙丘运动。他带领群众在大营村北地的沙化土地上植树造林500余亩,建设了大营区第一个防风固沙林区。后来,他又在大营东边的二道岗栽下了很多洋槐树,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焦区长的倡导和带领下,全区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先后开展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生产运动。大营区卢家大队党支部接受群众意见,在1950年成立造林护林委员会,确定了造林治沙的3条原则。第一条原则,要在耕地的周围种树,阻挡风沙,保护庄稼,这是庄稼防护林。第二条原则,要在流动沙丘上栽植树木,这是要固定沙丘,不让沙丘侵占农田,侵占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第三条原则,要逐步增种补植耕地里的枣树、柿树,这样可以顺便增加经济收入。另外,在沙岗上可以栽红荆条、紫穗槐,它们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不会占用有限的耕地。
1962年6月,焦裕禄再次回到尉氏工作时,始终不忘曾经一起战斗、生活过的大营区人民群众,也牵挂着大营区的一草一木。在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期间,他多次到大营公社走访调研,还把黄集公社卢家大队“大力植树造林、改变沙区面貌”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1962年10月18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卢家大队林多粮多收入多》的通讯报道:尉氏县黄集公社卢家大队集体营造防风固沙林两千六百多亩,“四旁”植树二十余万株,并在五千亩耕地上增种补植了枣树和柿树。随着林木的成长和发展,卢家大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