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赵天义
个人简介:赵天义,大营镇卢家村人。1933 年出生,1954 年入党, 之后开始担任卢家村党支部书记。
2.焦裕禄带着我们砸柳橛
当时,防风治沙的手段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砸柳橛。这话说起来就长了。1948年下半年,焦裕禄来到大营区当副区长。有一天他要来我们村,找保长商量一件事情,刚走到大营西北地,突然就刮起了大风,头怎么也抬不起来,眼睛怎么也睁不开,大风卷起风沙,直卷得昏天黑地,人无法前进一步。风太大,沙土也太多了,风把沙土吹得到处都是。
见到保长,焦区长把头发上、身上的沙土都拍了下来,随后就提到了治理风沙的方法,那就是砸柳橛。柳橛是什么?就是从柳树上砍下来的枝条,不是那种粗的,也不是那种细的,而是那种压到地里能长出叶子,能逐渐长高长粗长壮的枝条。
随后,焦区长就和我们村的保长定了任务,定了计划,按照村里的人头,一口人分一根柳橛。我记得,拿到手里的柳橛基本都是一尺半长。当时我们村里种的都是挂果树,基本都是枣树啊,杏树啊,柿子树啊,李子树啊,部分种在家里,很多都种在植被较好的沙岗上。我们这儿没有啥大河,空气也比较干燥,沙土也比较多,当时就没有几家会去种柳树。但任务派下来了,我们就要想办法,村里的人就都到外村找柳树,有的就找外村的亲戚帮忙砍柳橛。
我们村是个大村,有1400多口人,最后也成功弄到了1400根柳橛。柳橛收集齐了,浇上了水,焦区长又安排了车辆,把它们统一拉到大营北地去压种。根据安排,每个组去一个人,我们村总共有8个组,加上保长,总共去了9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那时十五六岁,出发前,我从村里的铁匠家借了一把锤子。车开到地方,把柳橛卸下来,面对着大营北地茫茫的沙土地、高低起伏的沙丘和岗岭,我当时还在想,柳橛能管用吗?柳橛如果真能长大,是不是风沙问题就能解决掉了?我看到在沙地里忙着的焦区长,他正在用步子量距离呢。量完了,他走到我们跟前,交代说:“三步是一行,一步栽一棵,你们负责种4行。”当时我们两个人负责一行,从南头路边,一直砸到沙岗北头。和我一起的那个人看我年龄小,就让我专心放柳橛,我放一根,他抡起铁锤砸几下,把柳橛砸到一定的深度。柳橛砸进地里多深算好呢?就是砸进地里一尺三长,留两寸,也就是四指宽在地面上就行了。1400多根柳橛,从早上开始砸,一直砸到晌午,大概一点多的时候,才全部砸完。打眼一看,密密麻麻的一片,很长的一道“防护林”。我们几个人简单收拾后,就回家吃饭了。
正好那两年的墒也大,砸下去的柳橛都活了,长了叶子,慢慢也在变大。后来这些柳橛长了好几米高,在沙地里站成长长的一排,大风再刮起来,沙土遇到柳橛林,就被挡了下去。
后来随着大营这边植树造林面积的逐渐增加,那片柳橛林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其他的树林所替代。但是,我们大营的人不会忘记,焦区长在我们这儿开展的防风固沙行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大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沙难题。而我们也欣慰地看到,焦书记到兰考后,把在大营区摸索出的一些经验,用到了当地的防风治沙方面。这是值得我们大营人民自豪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