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陈留信
个人简介:陈留信,1946年出生,大营镇玉陈村人,中共党员。1968年10月毕业于中牟农校。1986年至2006年先后在大营乡、邢庄村任副乡长之职,工作之余爱好收集编写民间故事。2006年12月退休。焦裕禄在大营区防风固沙的事,我也听说过。
我们这儿的风沙比较严重,沙多、岗多、好地少。在历史上,这里属于黄泛区,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导致黄泛区大量的泥沙淤积。我是在中牟农校上的学,那时候从大营玉陈村往中牟去,沿路都是大大小小的沙岗,根本就望不到头。
大营区的沙岗尤其多,特别是大营北地,那儿都是飞沙、流沙。沙岗的面积很大,有张家岗、后刘岗、大营岗、孙家岗,统称大营岗。我们当地人所说的大营北地,可不是一小片地方,包括好几个村,是一大片区域,是大营区的大沙源地。
焦裕禄当时带着群众防风治沙,在沙岗上压柳条,砸柳橛,种杂草,通过各种手段,去缓解大营区的沙患。我是在大营北地上的初中,那时候还叫尉氏九中。学校距离焦裕禄组织人种下的那片防风固沙林不远,也就一里多地。那儿的柳树,基本都是一人多高,丛生的,一片好几棵,大概有几百亩,风沙到那儿,就飞不起来了。
我不知道的是,这片防沙林除了防风固沙,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1960年前后,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个时候生活困难,人们经常吃不饱。吃不饱就到处找能吃的东西,我们就想到了这片防护林。我和九中的同学,有空的时候,就跑到那片沙岗上,去撸柳絮吃。并不是把所有柳絮全都撸下来,那样的话整棵树就没法活了,我们尽量在保证树木存活的前提下,采集一些柳絮,来填饱我们的肚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片防护林,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帮助了附近的村民与饥饿进行抗争。
虽然现在很多沙土地都平整了,风沙问题也没有过去严重了,那片柳树林早已不见了踪影,但中学的那段记忆,却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