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原特区 > 部门信息

温情执法与制度约束并行 构建噪声治理新范式

来源: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日期:2025-04-08 15:13

  为有效治理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近期,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探索创新,构建“普法-协商-规范”三步治理体系,通过前置服务、多元共治、源头管控等举措,推动噪声治理从末端执法向源头防控转型,实现企业合规生产与居民权益的双重保障。

  前置服务,普法先行‌。针对春季建设项目集中开工的特点,执法人员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组建“静夜守护”普法专班。深入辖区丹尼斯、滨河新居等重点项目工地,开展“普法资料包+现场实测+案例警示”三维宣教活动,向施工方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具体条款。通过运用噪声分贝模拟测试仪等手段,直观展现超标噪声的危害。某项目经理表示:“普法专班带来的分贝测试仪数据显示,我们常规作业噪声达80分贝,远超法定标准,这种可视化普法让人警醒。”通过普法宣传,施工方主动采取降噪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噪声污染。

  多元共治,搭建协商平台‌。对确需夜间连续浇筑混凝土等特殊工艺,执法人员建立“三方议事”机制,由城管部门牵头,组织施工企业、街道社区、居民代表召开“星空议事会”。通过施工计划提前公示、降噪措施可视化展示、工程进度微信群直播等方式,消除信息壁垒,增进各方理解。例如,滨河新居一号地项目通过安装隔音围挡、调整泵车位置、限定重型机械使用时段等措施,施工噪音从71分贝降至64分贝,获得周边居民认可。这种协商机制不仅解决了噪声问题,也促进了施工方与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源头管控,构建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全周期管理”模式,在施工单位进场阶段即开展“三个一”服务:一次法律告知、一套降噪指引、一份承诺备案。通过提前介入,确保施工单位明确噪声防治责任,落实降噪措施。同时,建立建筑垃圾清运与夜间施工“红黑榜”,将施工单位处罚情况抄送“信用中国”平台,实施信用惩戒。通过信用约束,倒逼施工单位规范作业,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同时,优化执法流程,加强夜间巡查力度,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自实施“普法-协商-规范”三步治理体系以来,该局累计开展普法宣传100余次,召开“星空议事会”3次,解决夜间施工噪声投诉86起,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下一步,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将继续深化治理体系,探索更多创新举措,推动噪声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市民营造更加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