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原特区 > 部门信息

守护银发健康:警惕药品、保健品消费陷阱

来源:区市场监管和营商环境局 日期:2025-04-24 16:49

  近年来,针对老年群体的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群体追求健康、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的特点,通过夸大产品功效、作出虚假承诺等不正当手段,诱导老年人进行非理性消费,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为增强老年消费者及其家属的防范意识,有效规避消费风险,现发布本消费警示,望社会各界予以重视,共同防范此类消费陷阱。

  一、常见虚假宣传手段剖析

  (一)功效夸大误导

  部分不良商家无视市场规范,肆意夸大保健品功效,宣称其具备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能力,将普通食品吹嘘为“包治百病” 的神药。通过模糊保健品与药品的本质差异,误导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年消费者,使其陷入消费误区。

  (二)虚假案例诱导

  不法商家精心编造虚假患者康复案例,利用老年人渴望康复的心理,安排人员进行所谓的“现身说法”,营造产品效果显著的假象。这种虚假宣传手段极具迷惑性,旨在刺激老年人的购买欲望。

  (三)免费陷阱诱惑

  以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旅游等福利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与相关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高强度的推销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暗示和诱导,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陷阱,最终被迫消费。

  (四)伪造权威背书

  部分商家冒用知名专家、正规医疗机构或政府部门名义,宣称产品获得权威认证。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认证均为虚构,旨在利用老年人对权威的信任,骗取其购买产品。

  (五)亲情关怀陷阱

  一些销售人员以 “关爱老人” 为名,对老年消费者进行情感投资,通过嘘寒问暖等方式获取其信任,将自身塑造为老年人的 “亲人” 形象。在建立信任关系后,借机推销高价产品,利用老年人的情感依赖促成交易。

  二、虚假宣传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财产损失严重

  老年人的养老积蓄被不法商家骗取,导致经济状况恶化,直接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打乱原有的养老规划,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二)延误疾病治疗

  部分老年人因轻信保健品的虚假治疗功效,放弃正规医疗手段,导致病情延误、加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三)心理创伤持久

  当老年人发现自己受骗后,往往会产生自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创伤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还可能进一步引发身体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三、消费提示与建议

  (一)准确识别产品属性

  在选购药品和保健品时,消费者应仔细查看产品包装标识,严格区分药品、保健品和普通食品。药品具有 “国药准字” 批准文号,具备治疗疾病的功效;而保健品仅有 “国食健字” 或 “卫食健字”,主要作用为调节身体机能,不可替代药品进行疾病治疗。

  (二)保持理性消费态度

  面对商家“包治百病”“一吃见效”等夸大宣传,老年消费者需保持清醒头脑,切勿轻信花言巧语。同时,应拒绝参加以销售为目的的免费活动,避免因贪图小利而陷入消费陷阱。

  (三)谨慎选择购买渠道

  建议优先选择正规药店、医院或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药品和保健品。避免通过电话推销、陌生网络链接、流动摊贩等风险较高的渠道进行交易,防止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危及自身健康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家庭沟通交流

  在购买高价药品、保健品前,老年消费者应及时与子女、亲友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因冲动消费造成损失。家庭成员也应主动关心老年人,及时科普防骗知识,帮助其提高防范意识。

  (五)积极学习健康知识

  通过医疗机构、健康科普讲座等正规渠道,系统学习健康知识,了解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保健品的正确使用方式。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从根源上防范虚假宣传。

  四、维权途径指引

  (一)协商解决

  若发现购买到存在虚假宣传的产品,消费者应第一时间与商家进行沟通协商,明确提出退货退款诉求。协商过程中,注意保留购物凭证、宣传资料等相关证据,为后续维权提供支持。

  (二)投诉举报

  可拨打12315热线通过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举报。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将依据法律法规对违法商家进行查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诉讼

  如与商家协商未果,消费者可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挽回经济损失。必要时,可申请法律援助,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公正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