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郑州航空港区法院依托“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联动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等共同化解一起七旬老翁之间的健康权纠纷案件,成功促使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再续友情。
72岁的张大爷和李大爷是同一栋楼上的邻居,二人原本关系不错,经常一块下棋、聊天,后因共同投资等事项渐生嫌隙,常因生活琐事发生摩擦。
今年3月的一天,李大爷在楼外拉水管浇地,影响了张大爷骑车通行,双方从言语争吵逐渐发展为肢体冲突,该事件最终以报警收场,两位老人均不同程度受伤。
4月初,张大爷一纸诉状将李大爷诉至郑州航空港区法院,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等损失。李大爷随即向法院提起反诉,双方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
考虑到原被告关系特殊,且均年逾古稀,为避免对簿公堂导致双方情绪激动、关系进一步恶化,郑州航空港区法院立即启动“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由“包村法官”联动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先行调解。
“两位老哥是咱庄的老住户,平时为人都可不错。”调解伊始,面对原被告剑拔弩张的紧张情绪,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首先用乡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这些暖心的话语让调解氛围顿时缓和下来。
“大爷,听说恁俩之前可是经常喝茶的交情,为啥现在弄到这一步?”“包村法官”饱含关切的询问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两位老人的话匣子,他们开始滔滔不绝地细数之前的种种纷争,也暴露出双方矛盾根源在于缺乏信任。
眼见调解室里的气氛再度紧张起来,“包村法官”和村干部连忙将双方分开,“背对背”分别做当事人思想工作。
“老哥哥,有话好好说,再怎么着咱也不能动手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是因为这事置气多不值当。”“有理尚且让三分哩,朋友之间要多点信任和包容。”在“包村法官”和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情理法兼施耐心劝说下,两位老人的心结逐渐被解开。
见“面对面”调解的时机成熟,“包村法官”再次将双方当事人叫到一块。在村干部的提议下,张大爷首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称有事应该心平气和地同对方商量,不该冲动动手。见此情形,李大爷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承认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恳请对方谅解。
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张大爷和李大爷之间的嫌隙得以成功化解,双方冰释前嫌,达成和解,主动向法院撤回了起诉。
“通过与基层干部联动调解,既能从法律层面定分止争,又能从情理角度化解心结。”该起案件的圆满化解是郑州航空港区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多元解纷机制、助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的生动实践。郑州航空港区法院将持续深化“一村一法官”工作,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下沉司法资源、激活民调力量、强化多元联动等系列举措,推动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为航空港区高质量、快速度、超常规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