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背景下,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立足企业办事痛点,于2025年6月27日创新开展"环评审批、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技术评审会。通过构建"一组专家、一场会议"的同步审查机制,进一步实现审批流程压缩、企业材料一次提交的改革成效,为推动 "两评两证" 联动审批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改革背景:传统审批模式的困境
长期以来,传统的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审批采用分段式模式,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分别应对两个审批环节,面临诸多困扰。在材料准备方面,企业需要分别按照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的要求,准备两套不同但又存在部分重叠的申请材料,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还容易因材料准备不充分或不准确而导致审批延误。在审批流程上,两个环节相互独立,依次进行,企业需要在取得环评批复后,才能着手办理排污许可证,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制约了项目的落地和投产进度。
二、改革举措:“两证合一” 的创新实践
为了打破传统审批模式的困境,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大胆创新,推出了“环评审批、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举措。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原有分段审批的壁垒,将环评审批技术评估与排污许可审核环节进行有机合并,由同一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统一把关。在具体操作上,企业只需提交一次申请材料,专家组在评审会上围绕项目建设内容、污染防治设施可行性等核心问题进行集中论证。这种创新模式实现了多个方面的优化。一是减少了企业重复提交材料的负担,以往企业需要准备的重复材料得以精简,大大提高了企业办事的便利性;二是避免了企业多头跑动,企业无需在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来回奔波,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成本;三是通过同步审查,有效缩短了审批周期,使项目能够更快地进入建设和投产阶段,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赢得了宝贵时间。
三、改革成效:多赢局面的实现
“两证合一”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赢局面。
一是对于企业而言,改革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按照以往的审批模式,某企业应当于开工建设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正式投产前取得排污许可证,但因两项审批手续为串联办理模式,仅审批环节即需耗时1个多月,时间跨度贯穿企业从谋划、开工到投产的全建设周期。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材料,还可能因审批周期长而错过最佳的市场投放时机。但在“两证合一”改革后,该企业从提交申请到取得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最快仅需3周,大大缩短了项目筹备周期,提前进入生产运营阶段,预计可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数十万元,同时还能使企业产品提前进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从政府角度来看,改革提升了行政审批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通过进一步整合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政府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地配置行政资源,集中精力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监管。同时,“两证合一”改革也为后续推进“两评两证”(环评审批、排污许可、水土保持方案和排水许可)联动审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在社会层面,改革进一步促进了项目的快速落地和投产,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更多的项目能够及时开工建设和投入运营,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未来展望: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两证合一”是推进“两评两证”联动审批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优化营商环境的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我局将继续总结试点经验,不断完善联动机制。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和业务隔阂,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多证集成化办理,让企业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对审批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审批质量和公正性,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行政审批服务办将助力更多项目早落地、早投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