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河南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技能人才培养是关键的破题之笔。”
7月15日是第11个世界青年技能日。当天,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郑州启动。启动仪式现场,陶留海、鲁静怡两位技能大咖分享个人成才经历,“技能照亮前程,豫见精彩未来”的活动主题,飘散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带电作业技术专责陶留海,1998年10月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送电工,这位“带电超人”带领团队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关键技术参数等方面开展创新攻关,填补了特高压带电作业领域多项技术空白。今年20岁的鲁静怡,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生。2020年9月,中考失利的鲁静怡来到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求学,第一次认识到技能学习也能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在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2024年第47届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中,鲁静怡战胜众多世界顶尖选手,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比赛冠军,实现了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金牌蝉联。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陶留海、鲁静怡的故事,不但深刻诠释了古训中的工匠精神内涵,更让近来引起热议的本科生反向到技校“镀金”的新闻,有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如今正是高招录取时,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备注招生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回炉”技校学技能,希望获得本科学历和实用技能的双重优势,拓宽职业生涯新空间。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对于“回炉”学习技能是否有助于就业这一问题,52.2%的毕业生给出了肯定答案,43.2%认为多个技能多条路,33.2%认为可以以此积累社会经验。
本科生反向“镀金”,对个人而言,是用匠心筑梦、靠技能闪光的生动注脚;对区域发展而言,是让技能人才竞相涌现中原大地的再动员。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角逐。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国家的面貌。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一系列科技成就、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与不懈追求。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这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奋力托举。技能人才作为掌握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群体,在生产一线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艺流程优化,能够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河南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技能人才培养是关键的破题之笔。近年来,我省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化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技能人才达19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85万人,能工巧匠不断涌现。凭借精湛技艺和不懈创新,技能人才推动河南制造向“质造”和“智造”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河南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成长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富民,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发展路径。未来五年是我省发展厚积薄发、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向着“两高四着力”阔步前行,急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产业需求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产教融合深度,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着力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多技能人才必将竞相涌现中原大地,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