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郑州航空港区骄阳似火,但比天气更“热”的,是拉美研修班学员参访港区的热情。
7月16日,来自拉美国家的70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走进郑州航空港,近距离感受“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蓬勃脉动。
据了解,本次活动参访人员均是由商务部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承办的援外培训项目“拉美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研修班”和“古巴领土自治能力建设研修班”的学员,他们将通过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了解中国在航空物流、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本国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在机场北货运区,听到讲解员对郑州机场客货运能力的介绍,看到仓储中心繁忙的叉车和堆放整齐的货物,多米尼加共和国外交部协调员费利克斯·埃内斯托·希尔顿·雷耶斯(Félix Ernesto Hilton Reyes)对郑州机场在创新过关流程及高效货运能力方面展现出的实力感到极为惊讶,“这里的机场和港口紧密性更强,模式值得借鉴。”
在郑州比亚迪工厂,全自动生产线以每分钟一台的速度下线新能源汽车,刷新了代表团成员的认知,大家紧盯着每道工序的自动化精密协作,纷纷感叹中国智能制造的强大实力。“只知道比亚迪汽车质量好,没想到自动化程度这么高!”费利克斯说。
当得知郑州航空港仅用12年时间,就从平地崛起为拥有万亿规模电子信息产业、千亿规模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全球首个中西医结合的中原医学科学城、中部最大的河南空港智算中心落地的时候,费利克斯连声赞叹,“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他表示要多了解郑州航空港的发展历程,将这里“港产城园”融合的发展路径记录下来,形成倡议书,发送给国内相关部门作为参考。
作为本次研修班的重要参与方,萨尔瓦多国家图书馆创新中心原型技术员加布里埃拉·玛丽亚·贝加·贝拉斯科(Gabriela María Vega Velasco)对郑州航空港的考察格外用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加布里埃拉表示,“这次参访让我们看到了中萨合作的新空间。”
“郑州航空港的‘港产城园’融合发展模式,对我们规划新的产业园区很有启发。”加布里埃拉主要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方面的创新,在看到郑州比亚迪和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丰富多样的智慧产业应用后,她深感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潜力巨大,认为将这些经验带回萨尔瓦多,必将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中萨合作注入新活力。
此次研修活动是中拉合作持续深化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2024年中拉双边贸易额达5184.7亿美元,同比增长6.0%,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门槛。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中拉贸易额达1183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657.3亿美元,进口525.8亿美元。
截至5月中旬,中国与拉美国家350亿美元一揽子融资安排已落实80%以上,2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已超额完成。此外,双方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拉方发展战略深入对接,钱凯港、大型工业园等大项目相继落成,新能源、光伏、电动汽车、数字技术、跨境电商等新合作蓬勃开展。
“学员们对港区在航空物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创新实践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为双方未来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港区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与拉美国家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更多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推动中拉在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深度合作,助力全球产业链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