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感谢法院,没想到事情解决得这么圆满!”日前,郑州航空港区法院调解室里,村民高某前握着干警李福祥的手连声表示感谢,这场持续三个月的邻里纠纷,在法院情理法交融的调解下终于得以圆满化解。
时间回溯到2025年5月,家住同一小区的高某前与高某超因过路问题发生争执。随后,高某超的父亲高某江也卷入其中,情绪激动之下将高某前打伤。两家人本就积怨未消,此次冲突更是让矛盾升级,在赔偿问题上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高某前一怒之下将高某超及其父亲诉至法院。
法院受理该案后,考虑到该案事实较为清楚,且双方当事人为同村村民,若直接对簿公堂,很可能使邻里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从根源上化解纠纷,案件被交由干警李福祥先行调解。
李福祥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沟通。通过深入交流,他敏锐地发现了该案的两大症结:一是原被告双方积怨已久,此次事件只是长期矛盾积累后的一次爆发;二是在赔偿项目和金额计算上,双方存在较大分歧。
为了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李福祥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敞开心扉地交流,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之后,他采用 “背对背” 的沟通方式,分别倾听双方的诉求和想法,摸清了纠纷的来龙去脉。他发现,纠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于是,李福祥以居中调解的身份,在当事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他还因势利导,讲述 “六尺巷” 等邻里和睦相处的典故,引导双方学会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在李福祥的耐心调解下,原被告双方的嫌隙逐渐消除,态度也变得缓和起来。此时,李福祥趁热打铁,就此次纠纷的赔偿问题与双方进行进一步沟通。为了让调解结果客观公正,他特意查找了类似纠纷的法院判例,同时结合包村法官的专业意见,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一方面引导被告认识自身责任,积极履行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劝说原告放弃不合理的主张。经过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即将圆满解决时,被告却提出了一个新的顾虑:因 “面子问题”,不愿直接向原告转账。面对这个看似细小却关乎当事人心理感受的难题,李福祥没有丝毫懈怠。他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创新性地提出了 “赔偿方转账至法院账户,再由法院转付受损方” 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赔偿款顺利转至原告账户。这场源于 “过路”、积于夙怨的邻里纠纷,在法院干警的不懈努力、包村法官的专业支撑以及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得到了圆满解决。郑州航空港区法院用温情司法化解了邻里矛盾,不仅有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守护了乡村的和谐安宁,更让司法的温度更加可触可感、直抵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