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升学季,都有一些家长为孩子的入学、转学等问题而焦虑,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瞅准家长这种急切的心理,打着“有门路”“托关系”的幌子设下骗局。近日,郑州航空港区法院审结一起“学托”诈骗案,为广大家长敲响警钟。
案情回顾
2024年4月至9月,被告人李某利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通过家长群、熟人介绍等散布消息,称自己与多个学校和有关部门领导关系熟络,能够通过“托关系”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破格’入学或转学。
为了获得家长们的信任,李某动了不少 “心思”,不仅伪造了与“领导”的聊天记录,而且编造了“内部名额”等说法。她以“打点关系”“赞助费”等名义向家长收取费用,还信誓旦旦承诺“办不成全额退款”。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9名家长落入圈套,被骗金额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累计近15万元。拿到这些钱款后,李某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判决前仅退还了一小部分款项。
法院裁判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鉴于李某具有自首、认罪认罚、部分退赔并取得受害人谅解等情节,依法可从轻处罚。最终,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责令其退赔被害人相应损失。
法官提醒
升学入学事关孩子未来,家长们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切勿因“走捷径”而给不法分子创造可乘之机,在此提醒广大家长:
一是擦亮双眼,警惕各类虚假承诺。学校招生录取有着严格的政策规定和操作流程,不存在所谓“托关系入学”的捷径。凡是声称“领导招呼”“特批名额”等,都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应予警惕并及时报警。
二是笃信官方,查询正规渠道信息。入学政策、报名时间、所需材料等关键信息,家长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公告、咨询电话等官方渠道进行查询,切勿轻信家长群、朋友圈或者熟人口中的“小道消息”。
三是端正心态,共同倡树诚信学风。“托关系”入学不仅可能遭遇诈骗,更会向孩子传递“投机取巧”等错误价值观。家长应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及早明确目标并付诸行动,通过踏实努力赢得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