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原特区 > 部门信息

“远香近臭”起纷争 法庭调解续亲情

来源:区法院 日期:2025-09-23 23:50

  “崔庭长,多亏了您,不然俺娘仨这个结怕是一辈子都解不开了……”看着一家人重归于好,年过八旬的黄老太眼含热泪,激动地握着郑州航空港区法院大马人民法庭庭长崔亚东的手连声道谢。

  这场家庭风波源于今年春节期间的一件小事。黄老太育有三子一女,原本家庭尚算和睦。长子在家务农,守着老宅,负责照料母亲日常起居。三儿子长期在外打工,定期寄钱补贴家用。因距离远、见面次数少,三儿子成了母亲常常念叨、最为牵挂的孩子。

  春节期间,老人住在长子家中,亲戚拜年时送来一些外地特产。老人睹物思人,想起难得回来一趟的三儿子,便下意识地将这些“好东西”多留了一份给他,盼着他回来时享用。这本是一片慈母心肠,却深深刺痛了常年守在身边、默默付出的大儿子。

  大儿子认为母亲无视自己的辛苦付出,偏爱那个“只出钱、不出力”的弟弟。争执之中又翻出父亲丧葬费等旧账,积怨彻底爆发。三儿子得知大哥因为此事同母亲闹别扭,前去理论时情绪激动撂下狠话:“以后老母亲不用你养!”大儿子因此心寒,并断绝了同母亲的往来。

  今年9月,为要求大儿子继续履行赡养责任,黄老太将长子诉至大马人民法庭。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法庭依法追加其所有子女为共同被告。

  庭审当天,兄妹几人一见面便情绪失控。大儿子满腹委屈,痛陈自己的付出不被看见。三儿子又气又急,辩称自己并非不愿出力。双方争吵不断升级,近乎拳脚相向,幸而被法庭干警及时制止,庭审一时陷入僵局。

  面对如此局面,崔亚东敏锐地意识到,矛盾的根源并非金钱,一纸判决可能无法弥补亲情的裂痕,他决定暂缓庭审,深入村里做详尽调查,然后尝试“背对背”调解。

  后经走访村干部和当事人,崔亚东了解到,矛盾产生表面上的原因是黄老太“偏心”,但这种偏心实则源于老母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长子对此并不能理解,其更介意自己日复一日的付出得不到母亲的认可和感情回应,当事人矛盾根源在于缺乏有效沟通。因此,崔亚东决定联合村干部,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分头做当事人思想工作,努力帮他们找回丢失的亲情。

  “老大姐,三儿子寄来钱是孝心,大儿子奉上粥也是孝心呀,虽然人们常说远香近臭,但咱不能对老大的付出熟视无睹,寒了他的心呀……”村干部以情动人,一番通俗透彻的话语使黄老太幡然悔悟,认识到了这些年自己对大儿子的忽略。

  崔亚东则融法于理,耐心地劝解两个儿子:“赡养老人是咱做子女的义务。老大贴身照顾,虽然老母亲嘴上不说,但确是她最坚实的依靠;老三离得远,定期寄钱也是想尽一份孝心。咱相互之间多理解,多沟通,让老人安度晚年,将来不留遗憾。”一席话说哭了长子,也红了三儿子的眼眶。

  最终,在崔亚东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一家人终于敞开心扉,老母亲表示之前对大儿子的付出有所忽略,以后一定一碗水端平;大儿子真诚向母亲道歉,承诺继续悉心照料;三儿子则主动提出多在金钱方面贴补,并承诺增加回家探亲频率。兄妹几个共同签订赡养协议,一场因母爱和误解引发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该案的成功调解,是郑州航空港区法院大马人民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写照。法官精准把握中国式家庭“在场”与“缺席”的复杂情感逻辑,通过联动基层定分止争,融情于理、寓法于治,不仅完美解决了赡养之诉,更修复了倾斜的亲情天平,以司法的温度守护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温暖而坚韧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