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数量正式迈过千企大关,企业活跃度同比提升44.12%;每50秒下线1台新能源整车,郑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集聚上下游100多家企业;启用后的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拥有“8束16条作业线”,年作业能力可达1000万吨;中原医科城累计签约项目88个,263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注册落地……数字见证发展活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以惊人的成长速度吸引着全球目光。
驻华外交官们走进郑州航空港区
9月25日,参加“解码中国智造・豫见绿色未来——2025全球外交官河南行”活动的驻华外交官们走进郑州航空港区,从面向全球的医学创新标杆到驶向全球的“钢铁驼队”,实地感受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新成就及口岸经济、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解码助力全球互联互通的“中国方案”。
驻华外交官们了解中原纳米酶实验室相关情况
“这项技术有没有进入临床”“怎么应用”“如果没有无人机该怎么弄”……在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外交官们在听取有关实验室研究技术在农业、新能源、药物等领域的应用时,纷纷抛出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并表示希望可以安排学生来此交流学习。
该实验室聚焦纳米酶基础理论突破、创新技术及应用与关键技术攻关,旨在建设纳米酶世界领先的基础理论研究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打造纳米酶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
所罗门驻华大使巴雷特·萨拉托接受采访
“实验室关于纳米酶技术的研究非常有意思,通过技术研究正在解决许多问题和需求,不仅是在医药领域,还有健康、食品生产、水净化等领域,我相信世界将会需要这些研究成果。”参观了解后,所罗门驻华大使巴雷特·萨拉托如是说。
作为郑州航空港区的核心项目,中原医学科学城不仅是河南“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战略的载体,更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构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定位为全球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标杆。
驻华外交官们听取中原医学科学城相关情况
通过介绍,驻华外交官们对中原医学科学城的发展历程、规划布局、项目推进、产业发展情况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今的中原医学科学城,顶尖科研机构、高端医疗企业、一流创新人才加速汇聚;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贯通,创新生态活力迸发;突破关键技术、抢占行业高地,在基因治疗、智能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引领风向……一座面向全球的医学创新标杆之城,正以澎湃动能在郑州航空港区这片热土强势崛起。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培育壮大口岸经济、枢纽经济是河南省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和制度型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
郑州国际陆港
6月,随着两列满载货物的中老国际班列从郑州国际陆港东作业区鸣笛启程,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正式投入运营。该功能区启用后拥有“8束16条作业线”,年作业能力可达1000万吨。
据介绍,郑州国际陆港按照“世界一流的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定位,规划布局了国际陆港及七大功能区,细分为26个功能板块,为河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驻华外交官认真聆听介绍
“在郑州航空港区,我看到比亚迪汽车的组装流程,还了解到它们是如何通过铁路枢纽发往全球的,这是一个了解中国如何与世界深度融合的良好途径。国际陆港让进出口贸易更加便利,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互联互通,期待能加强中国与拉美地区特别是阿根廷的联系。”阿根廷驻华外交官利桑德罗·巴西利科表示。
作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郑州航空港区拥有体制机制、交通枢纽、对外开放、营商环境、产业基础等多重优势,聚焦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等定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度、超常规发展,和世界拥抱得更加紧密,越来越具“国际范”。
“这里发展得很好,发展速度非常快。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经验以及河南发展农业的实践经验,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并值得带回国学习借鉴。”所罗门驻华大使巴雷特·萨拉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