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原特区 > 部门信息

郑州航空港区法院:巧解“糊涂账” 再续兄弟情

来源:区法院 日期:2025-10-24 12:49

  “咱这事儿就算过去啦,以后还是好兄弟!”日前,郑州航空港区依托“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成功调处一起拖欠劳务费纠纷。年逾六旬的刘某当场收到郝某转来的2万元劳务费,在结清纠缠数年“糊涂账”的同时,也有效消除了隔阂,老哥俩在的“包村法官”见证下握手言和。

  刘某与郝某年龄相仿,且为同乡。早年,刘某跟着郝某在工地干活。工程结束后,双方在劳务费结算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刘某认为郝某拖欠自己3.7万元劳务费。多次索要未果,刘某遂将纠纷诉至郑州航空港区法院。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年龄较大,且有同乡这层关系,为避免对簿公堂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该案交由当事人居住地的“包村法官”先行调解。

  初次接触,调解工作便遭遇“寒流”。提起拖欠劳务费一事,刘某与郝某情绪都非常激动,互不相让,都明确表示不接受调解,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包村法官”并没有气馁,转头找村干部了解情况。村干部介绍:“老哥俩早些年关系很好,后因钱的事反目成仇,村里劝了好几次也没用。”得知二人有感情基础,“包村法官”决定再努力试试。

  案件转机出现在拟开庭当天。“包村法官”充分利用庭前这一有利时机,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老哥俩都这么大岁数了,为钱伤和气不值得。咱坐一块说说,说不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面对面沟通,“包村法官”终于摸清了矛盾的核心:一是双方在劳务费计算标准问题上有分歧,刘某的部分工时应认定为“小工”还是“大工”,二人意见不一;二是两人多用现金结账,时间一长,都记不清付了多少、还欠多少,劳务费支付成了一本“糊涂账”。

  “账乱不怕,咱一笔一笔捋,总能捋清楚!”面对这团“乱麻”,“包村法官”没有轻易放弃,而是拿出纸笔,组织双方逐项进行核对。“发这个钱时,有没有其他工友在场?”“关于这个事,你们有没有微信沟通记录?”他一边引导两人回忆细节,一边帮他们翻找手机记录、联系老工友核实情况。

  对于双方说法不一、又拿不出证据的部分,“包村法官”没有简单否定,而是耐心释明“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规定,让他们明白没有证据支撑的诉求难以获得支持。

  经过连续数时艰苦细致的逐笔核对,原本混乱的账目慢慢有了清晰的轮廓,但仍有1万多差额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见此情形,“包村法官”没有继续纠结账目,决定换个角度继续做双方思想工作。

  “听说老哥俩当年一起在工地打拼,风里来雨里去,这份情谊比钱珍贵吧?”“刘大哥掏力挣钱不容易,郝大哥当包工头也有难处,咱互相体谅一下。”他拉着两人共同回忆过往难忘经历,深入分析僵持下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双方耗时耗力不说,伤钱更伤情谊。

  真诚的话语,逐渐融化了当事人心中的“坚冰”。在“包村法官”情理法兼施耐心沟通劝解下,刘某与郝某的态度逐渐缓和。刘某坦陈:“其实我也不是非咬着37000元不放,现在账理清了,我愿意让一步。”郝某也连忙表态:“也怨我之前没把账理清,让老哥受委屈了。”

  最终,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郝某当场通过微信转账,将协商的2万元劳务费全额转给了刘某,二人重归于好,这起因“糊涂账”引发的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

  该起纠纷的成功调解,是郑州航空港区法院深化“一村一法官”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生动实践。“一村一法官”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由包村干警提前介入、对接基层、联动解纷,不仅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也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