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如同一条长河,从光阴里蜿蜒曲折而来。我们目力所及,往往只能望见其中一截,而源头总是隐藏在一团迷雾中,渺远又神秘。它何以发端?又是怎样绵延千年而不断流?站在八岗老寨仰韶文化遗址前,一切仿佛突然有了答案。
八岗老寨位于航空港区龙港办事处辖区内。驱车前往,道旁田埂多是参天耸立的白杨树,枝叶在风中挥摆,仿佛尽责的哨兵,导引你向时光深处探寻。遗址主体如今看来只余裸露的黄土层,而那些深浅不一的截面,都是远古岁月的剖面,遥映出祖先在此狩猎、渔牧、定居的图景。徐徐行进,轻轻摩挲,便真切地感知到了文明的脉搏与呼吸。
八岗老寨遗址
沧桑老寨诉说辉煌
老寨原名王府寨,寨内大街贯通南北,店铺林立。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时,由于壕深寨高,周边富户巨贾大多避兵祸于此,大军久攻不下,就放火烧寨,王府寨顿时成为灰烬。少数村民虽逃出寨外,却已无家可归,只好在旧寨附近另建家园。新村周围有大岗、卧龙、应未等八个土岗,故得名“八岗王府寨”,简称“八岗王”、“八岗”。自此之后,世代相传,八岗人一直把被毁的王府寨旧址称作“老寨”。
这里本是中原大地上一个极寻常的聚落,是历史以如椽巨笔写下的长诗,虽偶有沉郁顿挫、黄钟大吕,更多的还是恬淡安谧、波澜不惊。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石斧、彩陶等一批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出土,人们才恍然惊觉,肃然起敬:原来它的故事发源自如此辽远的岁月,原来这方土地曾亲历过“华夏文明的童年”。
绚烂文化点亮文明
若将文明拟人,那它必定也曾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它张开好奇的眼睛,仰观日月轮转、星河浩瀚,俯察蔓草凝露、彩蝶翩跹。带着懵懂和稚气,也满怀期待与欣喜,它发出呼喊世界的第一个音节,跌跌撞撞地迈出第一步。仰韶文化所孕育和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起源。
仰韶文化诞生于公元前3000至5000年,分布地以黄河中下游为主,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包括八岗老寨在内的遗址中所出土的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表面用红、白或黑彩绘出动物形花纹或几何形图案,不少为艺术精品。作为先民们艺术审美的结晶,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于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河南省仰韶文化博物馆
考古学家们认为,仰韶文化“见证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变,其文化之光照耀并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思维与表达。”仰韶彩陶上从动物形象到几何纹样的转变,其实是从写实向抽象化、符号化的转变,不仅可以表现自然和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如鹿、鱼、蛙、鸟、人面,还能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渔猎丰收、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都凝结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案中。文明由此发端,终成浩荡洪流。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展品(来源:新华网)
仰韶文化时期出土文物(来源:新浪网、大河网等)
当我们回望五千年文明史,常如置身花海,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瓷器上精美繁复的纹饰,画轴上或工笔或写意的勾描,瓦角飞檐,画栋雕梁,乃至诗词曲赋、翰墨文章,都是美的沉淀。它像一个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家,既善于从现实中取材,也能够借此寄寓志趣,抒发情怀。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幼时的探索——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束霞光”。
今昔对比鉴往知来
八岗老寨仰韶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农业学大寨平沙造田时。由于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大多文物或被破坏,或已散失,只有极少量的几件被带回县城,保管在中牟县文管所内。村民们至今说起此事,还后悔不已。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遗留下的珍宝,没有毁于风雨剥蚀、战火硝烟,却毁于无知与轻慢,令人扼腕。
所幸,当今人们已经学会了在遗址、文物面前“慢下来”,在高歌猛进中“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今年8月1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八岗老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和钻探工作,目的是为了在郑万高铁施工前对可能存在的文物再一次进行扫描式的发掘发现,从而避免因工程施工对地下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迄今,考古现场仍设有隔离带,并有专人负责看管。
遗址不远处的郑万铁路施工现场
此时正值初冬,四周广袤的田野上麦苗青青,不远处,橙红色的吊车正在轰鸣运转,铺陈其中的八岗老寨遗址,恰如一幅沉静展开的古旧画卷。这样的和谐交融背后,是对文明的敬畏之心,被妥善保护、得以存续的,不只是实体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悠悠远古,岁月莽苍。历史之厚重,文明之瑰丽,更使我们对遥远的起源充满敬意。飞速向前的航空港区,也可不时驻足回望——八岗老寨,仰韶文化,那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是千载不绝的智慧之光。(文/吴勇 郝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