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14日《河南日报》11版
在中国航空大都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感受城市发展脉搏,在“一眼万年”的河南博物院体验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学习中国功夫,去河南特色骨干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探索校园中的传统文化……9月9日至13日,郑州航空港德国大学生“港区行”暨豫德青年交流活动圆满举行,来自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DHIK)38所高校的100名德国大学生“沉浸式”参访河南,近距离感受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蓬勃之势,以及厚重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 蓬勃发展的郑州航空港给德国大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合影留念,并为航空港点赞
活动结束时,百名德国大学生对河南依依不舍,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表示“港区之行,不虚此行”!
在这个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百名德国大学生走进郑州航空港,参观城市会客厅、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省医学科学院、郑州园博园等地,聆听“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变革”,了解德国和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感受打造“全球航空大都市4.0”典范的大手笔……其间,德国大学生们边走边听边看,感叹连连。刚感受完中国航空大都市的勃勃生机,又一脚踏进少林寺的历史建筑群,再抬眼眺望嵩山美景、聆听穿越时空的禅宗回声……他们一次次举起手机拍照,一遍遍打开相机录像,感慨中国发展速度、点赞河南深厚底蕴。
▲德国大学生抵达嵩山少林寺,体悟禅宗文化
“我觉得这里的美食和中国其他地方非常不同,很高兴能吃到河南的特色美食,最喜欢黄河大鲤鱼。我们连吃了两次,我希望能再吃一次。”德国大学生约翰尼斯·亚伯拉罕说。
全程深度参与的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奥利弗·席默也感受深刻:“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了解‘空中丝绸之路’的恢弘,体悟‘传统和现代’的差异,感受中国的开放包容与国际化程度。”
▲德国大学生品尝河南特色美食
“这次来华交流访问的100名德国大学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大学生交流访问团。相比以往访问的沿海地区,他们都希望看看中国中部地区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就带着他们来了。”作为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现任郑州航空港驻德国(柏林)创新合作中心主任的孔明在德国旅居23年后,带着德国优秀大学生回到家乡,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了解河南、认识郑州航空港。
▲德国大学生在嵩山少林塔沟武校跟少林高手学习中国功夫
“此次德国大学生来访是郑州航空港‘空中丝路 枢纽全球’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港区续写豫德交流合作新篇章的重要一笔。”座谈会上,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副主任郭鹏向德国友人发出热情邀约——我们成立了郑州航空港驻德国(柏林)创新合作中心,为的是搭建更通畅的国际合作桥梁,真诚希望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来港投资兴业。
▲ 德国大学生参访郑州航空港城市会客厅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郑州航空港区位优势明显,两小时高铁圈可覆盖全国1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两小时航空圈可覆盖全国90%的人口和市场。
▲德国大学生参观省医学科学院
郑州航空港与德国有着传统友谊,近年来交流合作日益频繁。2021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郑州至德国莱比锡的货运航线。今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新一轮对欧合作,郑州航空港致力于打造“中欧空中桥梁”示范样板。6月,“空中丝路 枢纽全球”中德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合作交流会在郑州航空港成功举办,28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代表围绕智能制造等话题深入交流。当前,由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总投资100亿元,室内总展览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中原国际会展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德国大学生参观超聚变服务器生产线
“郑州航空港与德国的经济联系必将更加紧密、相互合作必将更加深入、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港区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优势必将为中德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提供最广的业务场景、最好的平台载体、最优的营商环境。”郭鹏对此充满信心。
活动期间,德国大学生不仅体验了河南的厚重文化,更感受到了郑州航空港对人才的重视和诚意——“空中丝路 引才计划”向全球有识之士发出热情邀约,港区将创新国际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打造海外人才发展平台,吸引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专业性人才来港创业。
▲德国大学生参观比亚迪
对于国际优秀人才,郑州航空港更是诚意满满,从就业创业、资金补贴、平台搭建、安居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根植“梧桐树”,全链条支持海内外青年人才来港区发展。
“郑州航空港完善的产业链令我记忆深刻,这里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金融发展战略非常完善,政策也非常优惠,我回国后一定会向企业家朋友隆重推介。”德国大学生尼诺·克诺尔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以中国传统龙狮表演欢迎德国大学生的到来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建立起的桥梁,让德国大学生、德国公司与郑州航空港碰撞出更多合作火花,进一步深化两地交流与合作,为豫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奥利弗·席默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次来华交流访问的100名德国大学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大学生交流访问团。相对比以往访问的沿海地区,他们更希望看看中国中西部地区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就带着他们来了。”谈及组织此次豫德青年友好交流活动的初衷,郑州航空港驻德国(柏林)创新合作中心主任孔明眼中有光。
作为河南在欧洲第一个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拥有23年旅德经历的孔明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在德国宣传中国文化,努力让更多德国企业家、科研人员了解河南、认识郑州航空港,吸引他们亲自到港区、了解港区、投资港区、投身建设港区。
▲ 郑州航空港驻德国(柏林)创新合作中心主任孔明向德国大学生介绍郑州航空港
“通过这几天在郑州航空港、登封等地的考察,德国同学们对中国的‘中’字有了充分的认识,知道富士康、比亚迪、超聚变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郑州航空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里同时拥有国际航空港、中欧班列和多条高速公路等全国屈指可数的区位发展优势,知道包括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参与港区建设。”孔明表示,“中”字代表了开放、包容、便利、高效。这些优势恰恰也是港区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其在未来国际合作中不断凸显的优势。
“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开始把目光放在中国中部地区,如何使其正确高效地了解港区的优势、精确匹配其诉求,并帮助港区乃至河南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打开欧洲市场,一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孔明说,“我的工作就是架好桥梁,让更多德国人对郑州航空港说‘中’!”
“这里不仅是帮助德国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的理想之地,更是展示中德合作成果的重要窗口。”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奥利弗·席默参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后对记者说。
奥利弗·席默表示,这次交流活动的开展将对豫德两地的交流合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繁多,郑州航空港各类特色产业和企业项目蓬勃发展,不少项目都有德国企业参与其中。一系列特色产业(项目)参访和座谈活动的开展,让德国大学生深入了解了郑州航空港现代产业体系和未来发展趋势,认识到德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挑战,提升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扩大了国际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豫德两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熟悉两地文化、能为两地发展做出贡献的年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次活动之后,我们希望能联合更多的德国企业和大学,充分利用中德灯塔项目——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CD-HAWTONGJI)这个平台,引导更多的德国学生来到中国,通过深化豫德两地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走进郑州航空港,近距离感受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脉搏,为豫德两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合作做出更大贡献。”奥利弗·席默说。
“看到郑州航空港为国外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这么好的优惠政策,我感受到郑州航空港的满满诚意,这里将是我‘中国梦’开始的重要起点!”来自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的尼诺·克诺尔了解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引进政策后,表现得十分兴奋。
尼诺·克诺尔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他已经有了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打算。
“我在德国的时候看过很多关于中国经济的新闻,知道中国发展迅速,但没想到郑州航空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郑州航空港城市会客厅看到港区的城市发展规划,听到富士康、比亚迪、超聚变等国际知名企业都落户郑州航空港,还有很多产业园区正在筹建时,尼诺·克诺尔满脸兴奋,“难以想象这真是十年就能完成的壮举,我希望在这里能学习到更多企业经营相关的知识。”
“我来中国已经有两个多星期了,最开始看见上海的繁华,以为那里会是我的选择,但来到这里之后,我改变了想法。”尼诺·克诺尔说,他所学的专业是金融、会计和税务,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落地实践和验证,郑州航空港蓬勃发展的经济势头和完善的人才服务政策让他在这里看到了更多可能。
“我最希望的是能够为郑州航空港的发展发光发热。我相信,这将会为我在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尼诺·克诺尔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慧丽 杨亚坤/文 徐聪/图)